「女兒牆」是誰家的「女兒」?

在一般建築物的屋頂,特別是平屋頂的建築,沿著外圍有一圈高度不高的牆面,一般稱之為「女兒牆」。在建築法規裡,女兒牆被視為「屋頂突出物」(突出於屋面之附屬建築物及雜項工作物),且高度不可超過一點五公尺,而在鋼構屋頂也規定必須在邊緣設置九十公分以上的女兒牆或欄杆。

顯然不論一般俗稱或專業用詞,這「女兒牆」大家通用已久,但究竟為何會叫做「女兒牆」呢?看到「女兒牆」這個名詞,大家是否都會直白地聯想,這女兒牆名詞的典故,跟「女兒」有關嗎?

女兒牆的英文一般使用「parapet」一詞,指凡城牆、橋樑、陽台上具有保護功能的矮牆或欄杆都可稱之為「parapet」。但這英文名詞的解釋與源由,並沒有提到女兒或女性,似乎跟我們所要探究的「女兒牆」名詞沒有直接關連。

在李乾朗的《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》中,對「女兒牆」有以下描述:「指屋頂上或高台上的矮牆,因女子較男子矮小,古代將矮牆形容為女兒牆,近代西洋建築的山頭也被稱為女兒牆。」1他是用女性身高較矮去解釋,但男女的身高好像不一定男高女矮,這說法似乎讓人存疑。

此外,也有一些民間傳說直接跟女性或女兒有關,例如是為了禁止女兒跟外界接觸的牆,或女兒因為從屋頂跌下過世而砌的牆等等說法。

這個困惑一直到前幾年偶然看到建築師雜誌(2022年5月號)刊出一篇由夏智弘建築師所撰寫的〈女兒牆名詞由來探源〉,而有所解惑。夏建築師從名詞、文獻的考證,推論出女兒牆名詞的源頭其實是從城牆上的矮牆—也就是「壘牆」2—以音同俗寫所演變而成的「女牆」,跟「女兒」沒有關係(筆者註:但不知何時「女牆」變成「女兒牆」?),也跟女性或女性的身高也沒有關係。

藉由夏建築師的推論,也讓我想起台語在工地的營造現場與「壘」相關的用詞中,似乎很少聽到「luí」(壘)的用法,而多是用「thia̍p」(疊),來描述堆砌的動作(另一個「壘(luí)錢」則有借錢周轉的意思3)。

總之,「女兒牆」應是來自「壘牆」一詞演化而來,但跟女兒或跟女性,是毫無關係了。


  1. 李乾朗(2003),《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》,75頁,遠流出版。 ↩︎
  2. 「壘牆」除了是名詞也有動詞的意思,如以磚砌牆也稱「壘牆」(但台灣少用),而這裡的「壘」發音為「ㄌㄩˋ」,接近「女」字的發音。 ↩︎
  3. 參閱:【台語原來是這樣】什麼是「壘錢」? ↩︎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