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個獨特的因緣,完成這件水庫邊的作品。因為是業餘的,所以每一件作品都是最後一件。感謝阿智、佩儀策展團隊的邀約,我來到嘉義大埔—嘉義地理的邊陲,台灣最大水庫的邊境—與之對話。
水庫,最引動我的,不是平靜無波的廣闊水域,而是那水面底下被淹沒的故事。
在後大埔溪的左岸平原,曾孕育著大埔的聚落史。位於溪邊的一個聚落「紅花園」—1906年堡圖上記載的一個舊地名—整個聚落已淹沒於水庫底下,但偶爾當水庫水位下降,仍會浮現部份遺跡。
我思考著消逝地景如何成為敘事的主體?透過這個作品,我提取在地方飄蕩的記憶,編織聚合成為一個空間,一個虛構的建築,一個記憶地景的家屋。
感謝雪鳳在作品製作上的共同協力與嘉義在地相關單位的促成,大埔是個很棒的地方,一個「安靜動人」的所在,推薦大家有機會務必一訪。

- 作品名稱:紅花園之屋
- 創作者:陳世岸、朱雪鳳
- 創作理念:
在台灣最大的曾文水庫水面底下,隱沒著大埔聚落的歷史。從四周環山的地形中,意識到紀錄地形的等高線,同時也是具有歷史見證意涵的測量檔案。這個作品試圖以等高線為媒介,來指涉大埔的聚落歷史與地景變遷。
「紅花園」是1973年曾文水庫完成後被淹沒的聚落之一,根據1906年出版的台灣堡圖,可以確認當時此聚落的位置。這份堡圖記載了日治初期後大埔庄的地景,沿著後大埔溪所建立的聚落田園,如今多已淹沒在水庫中。但每逢水庫水位降低時,這些從水底浮現的聚落遺跡,往往也再勾起當地居民的記憶。
「紅花園之屋」是一棟想像的建築,將空間視為記憶的容器,透過內部等高線所構成的輪廓與不同色彩的面狀編織,作品意欲再現1906年的後大埔庄聚落地景—在水庫水面之下,那隱沒卻幽微的地方敘事。



尺寸:L42×W76×H65 cm
材質:鋁線、麻繩、壓克力線